• 1193阅读
  • 1回复

[诗词雅韵]我的父亲与我(9)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 
发帖
274
积分
6285
贡献值
36
都币
0
在线时长: 212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5-10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  发表于: 2014-06-01
3  我的小学,我的1977
(三)

大队的领导仿佛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关心教育,甚至记得有一次还在大队部前的平地上召开表彰大会,场景与之前我提到的“万人大会”有点相像,虽然人数并没有那么多,但似乎还有热闹些,因为组织了农民锣鼓队。会上,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们,不仅领到了奖状,而且会后锣鼓队还吹吹打打把我们一个一个地送回家。当年我们都属于“胜利大队”,区域很大,同学们又住在不同的村庄,相互的距离可是不近,真把那些锣鼓队的叔叔伯伯们累坏了。我们这些当年的“小二郎”着实风光了一把,甚至我想可能“史”上也是罕见的。
因此,我家堂屋的墙壁上不仅继续张挂有毛主席诗词的条幅,而且有了我的第一章奖状,之后越来越多,慢慢地甚至超过了诗词条幅的数量,再后来弟弟、堂弟们也有了,最后就只有奖章,没有条幅了。
还有令当年幼小的我激动的是关于向“四化”进军的宣言,大约也是我读小学的最后那两年传到我们学校,关于具体哪“四化”也说不清楚,只记得似乎到将来某一年干农活不需要人,全部由机器承担,这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,于是我和小伙伴纷纷回家向大人们讲述。大人们也是将信将疑。当然预言的那一年随后终于来到了,结果自然没有如期出现,但现在看来进步确实非常大。
所有这些,似乎同样和一首诗有关,它同样被写成条幅,张贴在我们上课的教室门口,不知道是哪位老师的字体,非常漂亮而且飘逸,每当进出教室,看到它都非常激动,它的内容是:“攻城不怕坚,读书莫畏难;科学有险阻,只要肯登攀。”条幅下落款,作者:叶剑英。当时,我不知道他是谁。
当然,这只是我作为一个当年的小学生对那个激情岁月所做的记录和观察,似乎是19769月后到19787月之前,1977年左右吧,时间跨度不超过两年;区域范围不超过5公里的赣东北偏僻的一个生产大队的两所小学之一的教育情况。受观察者的阅历和经历的限制,其它地方如何,全公社、全县、全省乃至全国的情况如何,望有志者补证。
两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,我和我的同学们要毕业了,记得毕业考试是在公社的新庙岭中学进行的。石老师带着我们十个同学提前一天去,住一晚,第二天考试,当然不像现在,没有家长陪同,没有人把一次小学升初中考试当回事。很幸运这次我手心没有出汗,算术满分100考了98分,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,我基本上50分钟就做完了,作了几遍检查,实在没有什么可做的,按规定又不能交卷,于是在座位上呆坐,窗外的石老师似乎非常着急,请监考的杨老师(当时我不认识她,后来她也是徐埠中学和都昌二中的数学老师)到我的座位上看了看,之后我发现石老师微笑着离开了。语文考了多少我不知道,那时候也不懂得关心和打听。之后,就这样小学毕业了。
又轮到父亲叹息了,我听到他经常和母亲说:前些年搞推荐,我们家孩子反正没有希望,他们的学习我也没有关心,基础怕是没有打牢;现在又要高考,恐怕还是没有希望。到我小学毕业,他又小声地与母亲商量:“是不是让孩子再上个5年级,把基础打牢了再上初中?”这次,我倒是没有犹豫,而且没有通过祖母,直接找父母说:我要去读初中。于是暑假过后,我随父亲来到徐埠中学上初中了。
1条评分积分+100
鄱湖一驴 积分 +100 加分专用:支持在线分享精神。 2014-06-01
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
 

发帖
37764
积分
7072181
贡献值
801
都币
753
在线时长: 6540小时
注册时间: 2012-10-29
我的老家
县城(都昌镇)
只看该作者 沙发  发表于: 2014-06-01
加分专用:支持在线分享精神。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,建议存为草稿
 
上一个 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