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1361阅读
  • 4回复

[诗词雅韵]我的父亲与我(7)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 
发帖
274
积分
6285
贡献值
36
都币
0
在线时长: 212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5-10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  发表于: 2014-05-30


3  我的小学,我的1977

(一)

1977年对我的家庭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,对中国的许多其他家庭也是如此。停止了十年的“高考”在这一年的春天恢复。当时我还很小,没有直接的印象,但之后看到一些记录的片段,感受到当时的年轻人有的可能并不年轻,是怎样的一种热烈和兴奋。当然这种影响很快扩展到全社会,此后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在高考的“独木桥”上走过,期间悲欢离合,难于诉说。今天我们每年有上千万的大学生,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应该说与36年前的那个春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1977年之前,上大学不是通过高考招生的,而是由大队推荐所谓的“工农兵”学员,我们大队书记是一位“雇农”出身的革命干部,革命热情很高,政策把握非常严。我父亲不仅大学上不成,连高中入团的外调材料,在大队没有通过,团员没有当成,还受到曾祖母一顿臭骂。后来他成为“赤脚”老师,期间还是有机会转成“工农兵”老师 待遇要好不少,但到了大队,机会就等于零。另外,这不是我父亲一人、我们一家的问题,那些年我们大队没有推荐一位读大学的,没有一位“工农兵”老师。因此,小时候,经常听到父亲低声的叹息:我们家的孩子读书是没有希望
大约到了上学的年龄,有一次我甚至偷偷听到父亲和母亲在小声地商量是否送我去上学。不知道我那时候为什么特别想上学,但又不敢在父母面前提,只好向祖母提,并且要求保证我能够读到什么程度,家里就送到什么程度。祖母很爽快地答应了。当时是不是有敷衍小孩的意思,现在回忆起来也说不清楚。
终于上小学了,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奋,甚至最初的三年连记忆也很模糊。我们那时候小学的学制是5年半,前半年算预备班,入学条件是满7岁,因此我应该是1973年春季入学的。当时的小学不像现在,很多的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是因为家里大人要下地干活,没有人看管,担心小孩玩水危及生命,送到学校有老师照看,毕竟放心一些。至于孩子们在学校能够学到什么并不关心,并且要求也特别的低,只希望孩子们能识些字,走到外地可以认识个路牌或学一些简单的算术,会算账记数就可以了。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口号的提出还要等几年。因此,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往往读了不到3年左右就不读了,女孩回家带更小的弟弟妹妹或帮忙做家务 反正长大要嫁人,别人家的,往后排;男孩小的时候到生产队放半天牛、上半天学,大些跟着大人们一起出工,赚些工分,谁还指望读书将来可以谋生,还是“工分”实在。我一年级的同学好像有五六十个,到了小学5年级毕业时只有10个人了。
当年的社会可能忙于“闹革命”,没有人关心教育。学校开学了,没有教科书,要到学期过半,才会发下来一些,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领到书。有一个学期,本来我领到书,结果让老师硬是要了回去,给我的一位女同学因为她的父亲是大队另一所小学的校长,毕竟是领导,多少要照顾一些。我到没有什么,但我的一大群堂姐们不干了她们也是我的低年级同班同学,私下里又要了回来,可能还是抢。现在想起来,觉得多少缺少点绅士风度。
那些年,上小学不需要多少学费。开学每个学生预交5角钱。大队给学校拨了几亩田地,老师们种些蔬菜和农作物,学生劳动课的时候也去帮忙干些活。除保障老师们的日常消费外,还有一些盈余。另外,学校周边还种了一些蓖麻,它的果实可以用来榨油,卖了也可换些钱。到了秋天,学校还会组织同学们上山摘野菊花、野栗子等换钱。所有这些钱,除去学校的各项开支外,余下的补贴给学生。因此到学期结束,每个学生还会找回几角钱。那个年代,没有听说有贪污的事情。
学习需要的作业本和笔要到村里的小店去买,当然那个年代不叫店,叫供销社分社,当然不属于个人,是公家的,货物需要到公社供销社调拨。负责卖货的是村里一位阿姨,长得很漂亮也很体面;那时候大家都很穷,勉强温饱,没有什么钱,因此偶尔哪家小孩能够从她哪里买块糖或别的什么,那也是相当风光的,通常能够赢得别的小孩一阵子痴痴的眼光。 当年一本作业本的价格大约都是5分钱,相当于一个鸡蛋或几个用过的牙膏皮卖出的价格。所以一本作业本也可以用一个鸡蛋或几个攒起来的牙膏皮换。牙膏是奢侈品,往往攒上一、两年也没有几个牙膏皮。鸡蛋倒是有,因为每家都养鸡,但鸡蛋不是用来自家煮着吃的端阳节除外,而是用来交换的,比如盐、本子和笔。
记得有一次我找奶奶要买作业本,奶奶刚好在隔壁邻居家与邻家奶奶唠嗑,听到我要买作业本,邻家奶奶随手从她的床头的箱子里拿出一个鸡蛋给我,当时我还有些不好意思,犹豫着要不要去接她手里的鸡蛋,但邻家奶奶非常坚决,我奶奶也流露出许可的目光。于是我高高兴兴拿着邻家奶奶给我的鸡蛋换作业本了。过不几年,邻家奶奶去世了,随后的日子里关于她的记忆我也忘记的差不多,但她给我鸡蛋换作业本的情节依然非常清晰。
小学的头三年基本上稀里糊涂的混过去了,没有人注意我,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,有一首歌倒是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唱得烂熟:“小也么小二郎,背着书包上学堂 没有学问,怎么见爹娘?”。路上遇到长辈,他们也开玩笑:“大毛啊,斗大的字认识一箩筐吗,要不要帮你抬?”,老家排行老大的,小时候一般被大家这么称呼。另外,“斗”是当地的一种容积比较大的量器,大约十“斗”等于一箩筐。
1条评分积分+125
好好活着 积分 +125 加分专用:支持在线分享精神。 2014-05-31
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
 
发帖
110
积分
245
贡献值
4
都币
0
在线时长: 150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5-13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该作者 沙发  发表于: 2014-05-30
心酸的往事,现在有谁知道用一个鸡蛋换一本作业本的事啊。还有小小年纪在上学期间就要担几十公斤稻谷去机米的艰苦。
发帖
382
积分
-57
贡献值
16
都币
0
在线时长: 271小时
注册时间: 2010-05-29
我的老家
只看该作者 板凳  发表于: 2014-05-30
大约十“斗”等于一箩筐。 错,十斗是一担,等于两箩筐。

发帖
22086
积分
441056
贡献值
767
都币
12
在线时长: 5975小时
注册时间: 2009-10-29
我的老家
只看该作者 地板  发表于: 2014-05-31
一个时代的记忆,感谢楼主的分享!

发帖
319
积分
392
贡献值
1
都币
0
在线时长: 188小时
注册时间: 2013-03-22
我的老家
县城(都昌镇)
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  发表于: 2014-06-04
问题是开学交五毛钱很多人都交不起,比如我,当时一般是请在学校代课的一个知青陈纪平老师垫上,然后等家里有钱了才还给他。现在想想都心酸!我们村一个满分劳动力一天才值2毛钱,记得当时王枫村劳动力值好几毛甚至一元,大家都羡慕死他们了,在当时他们村算是土豪村了。辛辛苦苦劳作一年连饭都没得吃,更别说多余的钱了。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,建议存为草稿
 
上一个 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