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1592阅读
  • 5回复

[诗词雅韵]我的三味书屋 — 徐埠中学(6)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 
发帖
274
积分
6285
贡献值
36
都币
0
在线时长: 212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5-10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  发表于: 2014-05-22


5 子在川上曰

(一)

徐埠中学当时的校长是向老先生,他可以说是都昌教育界的老前辈,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非常和善的老人,因为我父亲周末回家干农活,星期天晚上一般回学校比较晚,经常赶不上教师例会,我常到向校长家帮我父亲请假,因此机缘,一名初中生才和校长有了交集,可惜当时没有练好见领导不紧张的本领,虽然向校长非常通融和客气,但我经常脸红耳赤,半天说不出话来。
再后来,我听说向校长被称为都昌县的几个“老虎”校长之一,可我怎么也没法把他与老虎联系到一起。当时好像向校长年龄就比较大,没有多久退休了,再过了不几年,听说他去世了。他的儿子也是我的同学,在向校长生病期间,承欢膝下,非常孝顺。我离开徐埠中学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向校长,可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依然清晰。今天借这个机会表达我对他的感谢和思念。
(二)

非常幸运,我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是翁老师一人教的。当年翁老师非常年轻,不到30岁,似乎刚结婚不久,翁夫人在徐埠镇工作,因此翁老师晚上下自习后是要回到徐埠镇的家。他儿子出生于1979年,因为当年翁老师夫人分娩,请我父亲帮他代课,给我父亲写了一张便条是由我转交的,所以记得特别清楚。
翁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,条理清晰,时间控制很准,往往一讲完,刚好下课的钟声就响起来了。另外,翁老师的板书也非常漂亮,尤其是不用圆规,用粉笔在黑板上徒手画的园非常准确,简直是一绝。上课中间,翁老师经常留一些时间让我们做课堂练习,一般是计算训练,非常可惜,这个时候我总是偷懒不做,造成的后果是我的计算准确性比较差,考试容易丢分。
翁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,尤其对没有达到他的要求的同学更是如此,有时竟至于责骂,经常说的话是:“你要是我儿子,我肯定要揍死你,“你要是能够取得好成绩,我的翁字倒着写”等等,但记忆中没有见他打过学生的情况,翁字也没有倒着写。翁老师对我比较宽容,记得有一次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对我说:“你的优点是自学能力比较强,以后要注意发挥。”意思似乎是只要成绩好,就可以了。多年之后我反思自己,当年还是应该听老师的,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细节的训练,可能这样会更好。这也是我年轻不懂事的表现之一,今天想来觉得非常对不起老师。
毕业后见翁老师的机会可能是最多的,一方面是因为我父亲在二中教书,我经常回去看望父亲,每次都会到翁老师房间与老师聊一聊,有一次他非要请我吃饭,但因为父亲已经有了准备,而且我时间比较紧,急着返程,因此未能如愿。另外,翁老师家住徐埠镇,我路过该地的机会比较多,经常挤点时间与老师见面。可能正是因为我去翁老师家比较多,翁老师的儿子也记得我,三十周年聚会小翁老师对我提到我到我到徐埠镇他们家的情况,让我非常惊喜而且意外,因为我比他大很多,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非常小的小小孩。
非常可惜翁老师快要退休的那一年就去世了,时间应该是20097月。因为翁老师去世不久的七月22日中国发生日全食,武汉是最佳的观察地之一,而且据说上一次日全食是在434年前的1575年,而下一次将在300年后的2309年,机会非常难得。父亲、小女、侄子和我四人当天在我的公司广场上带着预先准备好的眼镜观察,似乎是上午吃过早饭后的8点多钟,开始晴空万里,慢慢地太阳被遮住,在漆黑的天空背景上,相继显现出红色的色球和银白色的日冕。周围对面看不见人影,仿佛还刮起一阵风,身上感觉到明显的凉意。时间很短,大约五分钟,一切都恢复了常态。日全食是科学家研究太阳和宇宙非常好的机会,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就是在日全食时被证明的。对于芸芸众生的我们,有幸在祖国的长江中下游观察到300年一遇的天文奇观,也是非常难得。当时,父亲和我感慨翁老师是看不见了。
因为当年翁老师已经生病有一段时间了,父亲在来武汉之前与邵老师一起去看望了他。虽然翁老师自己很乐观,坚持没有问题,因为自己的食欲不错;但父亲和邵老师还是觉得翁老师的状况非常差,父亲特意把我的电话留给徐校长,叮嘱徐校长一旦翁老师有情况就通知我们。果然没过多久,我接到徐校长电话得知翁老师去世的消息。于是,我第一时间告知了袁同学,他同学组织了我们初三班的同学们参加了翁老师的追悼会,曹同学致了悼词。我当时实在抽不开身,于是委托同学们表达了我的哀思。
非常高兴的是翁老师的儿子小翁老师子承父业,薪火相传,继续为都昌的教育事业做贡献。他参加了我们班30周年的聚会,会上的发言既让我们非常感动,勾起了我们对翁老师的怀念。
初二开始有化学课,初二的老师叫什么我现在忘了,只记得他非常年轻,而且比较时髦。这位老师给我们讲化学课的情形,我基本上不记得,只记得他有一次课上讲过衣服上泛黄的汗迹是蛋白质,要用盐才能够洗干净,算是与化学有关吧。当时他似乎刚结婚,夫人在徐埠镇。后来,我读高中的时候,听说他家在镇上建房子,这位老师到流经徐埠镇的小河边上挖沙,沙土塌方把他压死了。
初三的化学是小黄老师教的,他和我们原先是一个大队,与我的黄同学是一个村的。黄老师当年刚毕业,课讲得很好。我的化学基本上是他启蒙的,但有意思的是他留给我记忆最深刻的不是化学,而是与语文有关,关于“等”字的用法。当时,我以为并列的排序,如果没有罗列完,用“等”或“等等”作结尾。当年有一道化学题用了这种结构,我以为缺少点什么,向黄老师请教,老师向我指出两种用法都可以,要看具体的情况。多少年来,我一见到或用到“等”、“等等”的字样时,就会想起小黄老师与我的那次师生问答,因此老师的教育和对学生的影响,往往是多方面的,并不限于专业的领域。
不久小黄老师就离开了教学岗位,到县统计局工作,83年我在县城见过他一次,之后30年再也没有见过。黄老师是教师世家,他父亲是老一辈的老师,似乎和我爷爷同事过。他哥哥是大黄老师,兄弟俩差不多同时到徐埠中学。大黄老师好像教过我们初三的政治课,这门课程我初中阶段学得不好,因此哪位老师授课的记忆不十分确定。大黄老师在徐埠中学执教30多年,以至于后来学校不少的老师,包括校长等领导都是他的学生,大家非常尊敬他。我毕业后的前些年大概见过大黄老师一两次,之后也没有见过。当然他留给我的印象也非常年轻,但今天算来应该快退休了。
得益于我的任课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教诲,我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懵懂而快乐。
(三)

徐埠中学的老师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很多,比如喻老师,她也是教数学的,虽然没有直接给我上过课,但我记得她有两个方面的原因。其一是她本人,可能她和我父亲都是数学老师的原因,她经常与我父亲讨论问题,我发现她非常端庄、优雅,浑身散发着一股女知识分子特有的韵味。喻老师性格肯定也是非常温柔的,说话声音非常柔和,当时她好像30来岁,但已经听到说她有心脏病,不能生气,果然没有想到在她离开徐埠中学到县中后不久去世了。有时候我想,如果喻老师不离开,或者晚些时候离开徐埠中学,是不是她的生命可以更长一些?
另一方面原因是她非常优秀的女儿们,她的大女儿是1979年徐埠中学毕业的,和我有一年的同校时间,当然我只是一名初中的新生。她学习非常勤奋刻苦。记得有一次我父亲不在,因为好玩,我就到我同学宿舍睡了一晚,当然是几十个人一间的大通铺,二楼,房子结构是木质的,同学们直接睡在楼板上,每个人的铺位是用尺子量的,条件非常差,而且有老鼠。在照明用煤油灯的年代没有发生过问题,可见安全当年是非常重视的,老师们的责任心可见一斑。那天晚上因为很兴奋,与同学聊天聊得很晚,喻老师的宿舍就在楼下食堂旁边,我发现她房间的灯光一直亮到很晚,因此我猜想肯定是师姐在用功读书。另外她还非常愿意向老师请教问题,我父亲不是她的任课老师,我就见到过几次她向我父亲问问题。79年暑假结束返回学校,听说她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,虽然我并不知道那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,当时还有些奇怪,交通还有大学?但从老师们赞许的言谈中我猜想肯定是非常好的。后来我报考志愿就报了这所大学。可以说师姐和她的同学们的成功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树立了榜样。
喻老师的二女儿比我高一届,与当年一起在北京读书的四个徐埠的哥们之一刘平是一个班的,我们经常拿她来开刘平的玩笑,当然二黄师姐是不知道的。83年我从大学休学回家在她的大学聊了很长时间,当时年少,聊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,总之非常开心,听说她在南昌工作,女承母业,非常成功。老三、老四比我低,记得小名叫彤彤、菲菲,她们当时在徐埠镇读小学,经常看到她们放学的路上背着书包,边跳走边唱:“猪啊、羊啊,你到那里去?……”,真是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。老四与我高一的同班同学陈君喜结连理,成就佳话。再小的似乎还有抱在怀中的,已经能够背一些唐诗了,但我不记得了。
徐埠中学有一位杨的老师,年纪比我父亲他们要大一些,大致上属于上一辈,他没有直接教过我,而且他讲话的声音与我们有所不同,当时不知道是隔壁春桥乡的地方话。他儿子比我们早几届,似乎与大黄师姐是同届,他当年也考上非常好的大学。我特别提到他除了我们都是徐埠中学的师兄弟之外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。这与我美丽漂亮的高中同学余瑛有关,她是我们班仅有的三位女同学之一,当年女同学能够上到高中的可是凤毛麟角,非常不容易。尤其是余瑛同学,高一我们是一个班的,她不仅长得漂亮,而且学习非常好,是我们班诸多男同学的梦中情人。当然那个时候我是比较懵懂的,以至于他们开玩笑说我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,不知道还有可能等于三。高二阶段开始时,她还在我们班,但上了一段时间,忽然不见了,甚至连手都不曾挥一挥,仿佛像断了线的风筝,不知道飘到何方。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年8月初,我送我父亲回老家,借机与李峰同学到九江与在九江的同学小聚。小妹同学知道余瑛同学的联系电话,在我们共同的邀请下,余瑛同学盛情参与,才知道她当年因为种种原因缀学了,过了两年之后才又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业,最终走出来,而且成为我徐埠中学杨师兄的夫人。
徐埠中学姓袁的老师比较多,其中袁玉老师我记忆比较深刻,他的书法特别好,我家堂屋的墙壁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挂满了他写的条幅,全部是毛主席诗词。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,并不认识袁老师,但从条幅的落款和我父亲的言谈中已经知道了他的名字。袁老师的字非常潇洒飘逸,我心想写字的人也应该非常风流的吧?但到了徐埠中学见到老师本人,发现他竟然非常的谦和,仿佛是古代的隐士,除了身材消瘦之外,找不到其它人字相似的地方。
除书法外,袁老师还非常善于丹青。当年学校对教学抓得很紧,为了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,每个学期都对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鼓励,不仅有奖状,而且发奖金,好像是5元钱,这可是个很大的数目。有一次居然把学习相对比较好的几位学生绘成肖像,记得好像是四位学生,初一是我,初二是刘平同学,高一是印象中是徐明同学,高二是大黄师姐。学校把我们的画像张贴在学生宿舍的墙上。这个地方是去食堂的必经之路,到了吃饭的时间全校学生都在此处排队,大家都能够看得见,这些画就是袁玉老师画的。当年我非常害羞,每次经过时都感到非常不好意思,总是低着头快步地走过;偶尔也偷偷地瞟一眼黄师姐的画,觉得她真的很漂亮,当然袁老师画得也非常传神。现在回忆起来,觉得非常有意思,居然有袁老师给我们肖像画的经历,一辈子都忘不了。
(四)

与父亲年龄差不多当时三十出头四十不到的年轻的老师,如谭老师、邵老师,还有顾老师、蔡老师等,这些老师闲余时间经常在一起聊天,记得蔡老师最为健谈且幽默,经常偷偷听到他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闲聊声。有一次,记得是夏天的黄昏,蔡老师与我父亲在教师宿舍前的操场上聊天,我远远地路过,蔡老师说话的声音比较大,因此我听得很清楚,他说:“老佘,你儿子将来可以考上北清大学,你要给他加强营养。”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北清大学的名字,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,回到家中与村里的乡亲们聊天,我就说将来我要考北清大学,结果被长辈们一致认为是吹牛。实际上他们同样不知道北清是一所什么样的学习,连见闻广博的篾匠师傅一直认为北清大学就是黄埔军校。不幸的是从此我在村里得到了喜欢吹牛的名声。
徐埠中学的那些年蔡老师他好像并不咳嗽,不像到都昌二中的时候,学生们偷着玩的时候,远远听到咳嗽声就知道是蔡老师要来了,赶紧躲开。当然同学们也有被蔡老师抓住的时候,听姜白同学讲有一次他与李峰同学大概玩得太投入了,蔡老师快要来到他们身边才发现,赶紧逃跑,但已经来不及了,结果被蔡老师大声地训斥:“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大胆的学生,见到我居然敢跑”。三十周年聚会,姜白同学回忆当年的情况,模仿蔡老师的声音,惟妙惟肖,把我们都逗乐了。实际上胆子大的学生不只是他们两个,不过大多数没有被老师发现而已。
教学之余,年轻的老师们有时候还在一起打球、打扑克。早先打篮球比较多,有一年忽然康乐球盛行了一段时间,老师们围在一起玩,记得蔡老师的水平是比较高的,实际上设备非常简单,打的球是用象棋子替代的。某一年上级部门调拨了一台电视机,老师们一起看,好像是“加里森敢死队”,我们学生当然不能看,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。
再年轻的老师也有,可能当时刚恢复高考,师范毕业生不多,来到徐埠中学的更少吧,因此虽然也记得一些,但印象不深。其中有一位姓徐的老师,当年在徐埠中学实习,好像是1979年我读初一的时候,后来他成为母校都昌二中的校长,多年后提起来彼此有印象。
总之,徐埠中学是一所非常优秀的中学,它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,特别是当年的老师精诚团结,奋发图强,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教育,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永远感谢他们。
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
 

发帖
1927
积分
355610
贡献值
224
都币
10
在线时长: 406小时
注册时间: 2008-05-18
我的老家
县城(都昌镇)
只看该作者 沙发  发表于: 2014-05-22
美好的回忆

发帖
161
积分
148
贡献值
1
都币
0
在线时长: 137小时
注册时间: 2011-05-26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该作者 板凳  发表于: 2014-05-23
擅长丹青书法的是袁玉华老师,被沙掩压的化学老师叫袁银生,袁康村人
发帖
274
积分
6285
贡献值
36
都币
0
在线时长: 212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5-10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该作者 地板  发表于: 2014-05-23
回 深沉一会儿 的帖子
深沉一会儿:擅长丹青书法的是袁玉华老师,被沙掩压的化学老师叫袁银生,袁康村人 (2014-05-23 10:05) 

是的,看来你是很了解的,应该是徐埠中学的同学。
发帖
110
积分
245
贡献值
4
都币
0
在线时长: 150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5-13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  发表于: 2014-05-24
娓娓道来,有感而发,写得真的不错。
化学小黄老师几经转行,现在到了广州,当时和他一起去他公司附近吃饭也是几个在广州的同学,他同村的黄福同学现在在北京吧,我也是听北京的刘平同学讲的,黄福同学好象是自己在开公司。
发帖
274
积分
6285
贡献值
36
都币
0
在线时长: 212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5-10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该作者 5楼 发表于: 2014-05-24
回 经过四山林场 的帖子
经过四山林场:娓娓道来,有感而发,写得真的不错。
化学小黄老师几经转行,现在到了广州,当时和他一起去他公司附近吃饭也是几个在广州的同学,他同村的黄福同学现在在北京吧,我也是听北京的刘平同学讲的,黄福同学好象是自己在开公司。 (2014-05-24 13:52) 

没有开公司,可能去美国了。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,可以用”恢复数据”来恢复帖子内容
 
上一个 下一个